黄石港饼和孝感麻糖,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休闲食品,却成为两个城市产品形象大使。到黄石你不得不尝尝黄石港饼,到孝感你不得不打听孝感麻糖。在武汉城市圈中,这两个产品既是亲兄弟,又是竞争对手。
两个产品的出生都源于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。
黄石港饼,相传清代嘉庆年间,湖北大冶刘仁八地方曾流传一种群众所欢迎的龙凤饼(即后来的喜饼)。此地刘丰泰杂货铺糕饼师傅刘合意,在龙凤饼的基础上,用面粉、糖、油、桔饼等原料精制细作,一饼一面有麻,鼓起很高,并盖有“吉祥”的大红字样,香酥可口,为当地农村男女订婚、娶媳招婿的一种必备的礼品,此饼就以作人的名字命名为“合意饼”。
到了清代同治年间,大冶殷祖地方木排商人殷华斋,马礼门合伙,到长江上游贩木材到苏洲一带出售,一次木排行至黄石港江面撞破了一只盐船,为此双方各执已见,争论不休,后来官司从地方打到京都,木排商带着“卫生麻饼”(即把合意饼改成两面上麻仁,麻色呈金黄,形如现在的港饼)作充饥食用,并作为贡礼,奉送朝庭有关文武大臣,由于此饼香酥芬芳,味美可口,被皇帝得知,要求排商献上“贡饼”。皇帝品尝后,极为好感,木排商趁机呈上状词,皇帝看后,觉得木排商有理,御批四句文曰:“排来如山倒,船行如燕飞,鸣金三下响,如何燕不飞。”
木排商打赢了官司,而“卫生麻饼”也因此扬名京都。后来在大冶.黄石港.石灰窑几家开始了私营。
清代后期,黄石港镇建立,经常有中外客货轮进出港口,商贩云集,卫生麻饼的销路越来越大,由于麻饼销路大,加之商贩运输到城乡销售,当时是纸包十个成筒可用箩筐装挑,消费者口中传颂着黄石港生产的麻饼的特色风味,天长日久,习惯上被人们称为“港饼”。解放后,黄石港饼,在工艺上和包装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。
如果说人们吃黄石港饼是在吃历史,那么,人们吃孝感麻糖就是在吃一个有趣的故事:
相传,有个糖坊老板娘,因为有馋病,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。有一次,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,看见老板进屋来了,慌得她赶忙把一碗糖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,没想到却被老板发现了。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,要丢掉实在心疼,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,不由得十分生气。这时,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:“有办法利用的,把它放在锅里烙熟,好吃得很呢。”老板一试,果然味道不错,后来,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,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。
“黄石港饼”,卖的是历史,“孝感麻糖”,卖的是民间传说。
黄石港饼和孝感麻糖,都把自己的城市作为产品的名称。这不仅营销了城市,也营销了产品,人们来黄石就会想到港饼,来孝感就会想到麻糖,他们知道以城市名称命名产品的最大的好处是,产品带着城市跑,城市带着产品飞。
生产孝感麻糖的主要企业,曾经有人将“孝感麻糖”的名称改为“董世佳”,寓意“董永故里出产的佳品”。改命者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经销商和消费者不理解改命者的意图,以为“董世佳”是个人名,都不看好“董世佳”,其实,董世佳就是孝感麻糖,由于换了名字,造成这家生产“董世佳”产品的公司,为新名称打市场花去了2000万元的广告费,而且还被一批民营麻糖企业,高举“孝感麻糖”招牌,挤进大小超市。